第二篇:我們來聊聊錄音當天的情況

重點一:架麥

首先,楊敏奇老師親自繪製的麥克風架設圖:

麥克風架設圖表

弦樂團的麥克風架設,大致可分兩種性質:close(近收麥)/ room(空間麥),圖中以黃點/紅點作為標示區隔,close mic 位置會比較靠近樂器,收樂器本身最直接的音色 ; room mic 的部分通常會兩隻麥配一組做stereo,主要拿來收整個樂團在空間裡的聲音效果。

這次取樣有11位樂手,編制為 4 / 3 / 2 / 2,原則上每個譜架(每一排座位)配一支 close mic,且同樂器使用同性質麥克風,音色較能有一致性,也比較均勻,不會哪一位置的樂手特別突兀。

麥克風收音角度,最好是震膜由上往下垂直收音,這樣可以避免串音(收到別的聲部樂器),如果麥克風架無法如預期般的喬到垂直角度就近量即可。

兩支大提琴部分,用了三隻麥,其中兩支麥分別收兩把琴琴身的聲音,另一隻收共同高頻的位置,震膜角度以大提琴 F 字孔共鳴為依據(下方有參考圖)

空間麥克風部分,有三組,分別命名 Main、Mid、Room,有近、中、遠三種層次,讓之後混音上不論是電影大氣感還是流行紮實感都可以符合需求。

Room(遠)的全指向183麥克風貼齊天花板、水平朝前,其餘兩組( Mid、Main )則是以高度、寬度,作為收音區隔,角度樂圍往下對準樂團發聲中心點。

參考圖:

麥克風實景全圖


麥克風加上樂手位置對照圖


取樣錄音當天開放報名觀摩

錄音當天有開放觀摩,可以向楊敏奇老師請教麥克風架設方法、收音時的軟體操作等等,也可以跟製作人黃康寧討論音源的規劃方式、後續介面設計、使用方法等等。每位參與者也獲得當天錄音使用的樂譜,可以詳細參閱錄音時的進度。

頂天的麥克風(左上)

重點二:譜面設計

上一篇文章有提到這是以「樂句」為主的音源軟體,必須好好規劃樂譜,錄音當天樂手才能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順利演奏不同音型、不同調性。

錄音前幾天我們約了幾位樂手先行試演,討論素材的實用性、演奏的可行性、以及市場上流行弦樂的編曲方式,邊討論邊修改譜面資料,好讓錄音當天更有效率。可參考影片

我們分:

五種樂句類型:

  • smooth rise(舒服上行)
  • build up(快速上行)
  • sustain(長音維持)
  • bridge(過門)
  • release(樂句下行)
  • 以上中英文非翻譯,僅是分類示意。

  • 五個調性:

  • G、D、V、Bb、E(依譜面排序,排序的意義由後文說明)


四種和弦:

major

minor

dominant 7

diminished 7

經計算,有2309個小節,近千個樂句素材,究竟要怎麼寫成譜讓樂手演奏?又要怎樣讓錄音師能順利執行補錄、重錄等情況?


黃康寧向當天觀摩的學員解釋素材如何規劃


先整理一下關鍵

  1. 臨時記號記譜
  2. 以根音為依據幫和弦屬性做分類
  3. 留空白小節做預備拍

以前錄民俗樂器取樣,我會讓樂手每個素材演奏5~6次,確定有4次以上能用的,再換演奏下一個素材,因此不需要綁定小節,有錯就直接重演,錄音師不用一直暫停重新錄音,可以省去大半時間,又其實有些錯誤的音可以作為特殊音效收錄,因此我會希望錄音師能不暫停就不要停。

但以前的經驗,樂譜頂多十幾頁而且多半是單音素材,這次錄音樂譜共一百頁,而且均為樂句素材,也不是那種發揮「錯誤是創意」的場合。如果順走錄過去,發現倒數第三個素材要捕後半部,那樂手的譜面資料和錄音軟體上的小節,將產生溝通障礙,錄音師光要找補錄的正確位置就會耗去大半時間。

在這次的專案裡,能「順走」成了重要的考量,如下圖,在錄製時我們可以一次走完一頁再回頭修正,小節數和錄音師的工作檔是完全一致的,譜面上每兩個小節就標示「小節數」也省去樂手算小節的時間。

每位樂手都是看「總譜」,這樣每個人都清楚每個聲部在做什麼,誰拉的哪個音不準,馬上都可以提出來,若有譜誤也可以互相糾正,翻譜的時間點也會一致。

值得一提的空白小節,堪稱天然的預備拍啊!錄音師不用喊預備幾拍後演奏,照著譜就會有預備拍,而且也會自然而然地將素材一個個分開,還是 on grid!!

另外,我們並不是用「調號」來分調性,而是以「根音」

smooth rise 的部分樂句

以這張為例,474 ~ 484 小節的四組樂句,都是以Bb為根音,分別可以對應到Bb、Bbm、Bb7、Bbdim,四種和弦,485 ~ 492 也是一樣的邏輯(大提琴不一定要演奏根音喔)。

也就是未來在軟體上,你可以「針對曲子的和絃進行」來設定樂句,你選的樂句可以符合你的和弦,而不單止是符合調性而已。

為什麼要這樣做呢?想想在學流行歌彈唱時,「和弦進行」有多重要吧!

而且這樣的安排,可以讓樂手「集中演奏同一種音型」,對樂手來說這樣的排法(例如major接minor)只需調整一種指法降音,一整行走下來,可以輕易地維持手型,更好掌控音準和樂句起伏的準確性。但也因此不適合用調號記譜(例如C major和C minor調號就不同),所以整份譜都採臨時記號記譜。

譜在這次的取樣錄音扮演重要角色

在樂譜前頭有一頁錄音注意事項

  1. 演奏起頭時直接一點,除非譜上有特別指示,這樣可以讓使用者有更多選擇
  2. 首席可以隨時cue大家一齊演奏、討論指法、對和諧度等等,增加效率
  3. 盡量照弓法,但錄製時樂感對了就可以,譜面不是百分百準則,聲音才是
  4. 避免混淆,皆為臨時記號記譜,注意升降後的還原,若音符有違和弦,請立即告知、除錯
  5. 空白小節後製時都會剪掉,所以錄製時可以用空白小節來抓音準,不用怕尷尬
  6. 由於演奏的不是樂曲,是萬用樂句素材,請與夥伴共同腦補對流行音樂的熱情讓演奏更有生命

以上的注意事項是「不正常」的、「取樣專屬」的,供參考


秀一下樂譜,請稍微看一下圖片註釋囉

流行歌bridge...常用到樂手邊拉邊笑


今年...去數一下有幾首流行歌裡有半音階!


有些樂句可以配合不同種和弦進行


這樣的編排,樂手只要娜幾個手指,就可以輕鬆拉準一整行裡的不同素材

這份樂譜日後會出版上市,有興趣的讀者請留意SOUND Museum粉專資訊


重點三:錄音順序

樂譜做好之後,我發現最好不要照順序錄...原因是:

我得承擔路不完的風險

2309個小節,速度四分音符130(65的雙倍,應付流行ballad歌進可攻退可守的速度),算下來需要多久錄音時間?當中包含失誤重拉、休息、用餐、軟硬體除錯等等時間風險。當天下午一點強力錄音室開路錄,我一直思考「如果錄不完,我能留下什麼」。

這套音源的重點在於「和弦組合」,什麼是組合?例如:Dm ➡️G、G ➡️D、G7 ➡️C,都是很常見的和弦組合(或說和絃進行),而且要不同屬性的樂句較能互相組合,意思是rise上行後可能要接sustain長音,然後接release下行,完成一個旋律線。

所以我決定G rise的素材先錄,錄完之後樂手對rise已經有經驗了,接著錄D rise,但只有rise不能組合,所以下一個要錄G release、D release,錄到這邊已經算有基本盤了,也大約花了兩小時。接著是G bridge➡️D bridge➡️D build up➡️G build up,錄到這邊G、D的組合已經都有了,算是可以放一半的心。

接下來的錄法,就要往調性的完整性去想了,如果我穿插錄,最後C、Bb、E都錄一半,那會很難去做組合,所以接下來我安排C調素材全部走完,如果Bb來不及錄,可以用C降pitch去補,或是萬一最後E錄不到,D也可以升上去補。不過當天最後,我們是全部都錄完了~

來一張所謂不清不楚、價值連城的手稿(錄音時間也寫在上面):

以上是這次取樣專案的know - how,也許他不是最正確的、也許未來我會慢慢修正,但我會用後續的測試成果來檢視這次的做法,一次次做得更好!


好了!說太多廢話!我知道大家最在意的是:

這套音源到底聽起來怎樣??

我做了短短的Demo並將曲中有使用到的樂句(譜例)附在影片中,同步播放MIDI演奏的畫面,以弦樂團搭配鋼琴、吉他作純樂器無人聲的音軌,但先說:測試中的Demo我們只能先釋出三成功力些優點下次講~下一篇文章還要討論Taiwan Pop Strings Library的介面設計、音檔剪輯、分類方式。

咱們下篇文見啦!!

更多 Taiwan Pop Strings Library錄製當天影片請點這裡

想跟樂手說悄悄話請點擊:曜爆甘音樂工作室